【GCP快讯】强生团队到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座谈交流

2025-05-06

为促进院企双方在临床试验合作方面的交流,2025年4月16日,强生创新制药研发中心临床研究运营部亚太区负责人、副总裁孙铭一女士携其团队一行到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座谈交流。在精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区负责人彭穗教授的指导下,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唐蕾教授、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区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陈艺莉教授、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区副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元刚、伦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肿瘤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心血管内科、老年医学科、眼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研究者对强生公司一行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十余位PI到现场参加了合作交流会。

image-20250506105317-1

1 中山一院专家对强生公司表示热烈欢迎

会上,双方围绕临床试验高效运行实施展开深入交流。唐蕾教授系统介绍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运行情况从中山一院学科优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高效GCP流程丰富项目经验和高水准项目质量,全国领先的临床试验信息化平台建设与以“临床—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研究模式为基础的一流转化平台进行了深入讲解,依托申办方协作可实现2个月内快速启动项目。

image-20250506105317-2

2 中山一院临床试验高效流程

image-20250506105317-3

3 唐蕾教授介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运行情况

强生公司临床研究运营部肺癌及头颈肿瘤领域负责人吴清琦总监介绍了强生(中国)研发中心概况,集中梳理了既往强生与中山一院的合作情况在肺癌领域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唐可京教授承接的多项全球多中心肺癌临床试验入组数排名前列,其中1项全球第二,1项全国第一及1项全国第三,且稽查与核查均结果优异;在炎症性肠病领域,由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陈旻湖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牵头的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全国第一并且入组速度快,其中牵头的1项临床试验入组数全国第一;此外,在心血管和精神神经领域,双方也开展了紧密的合作。强生公司临床研究运营部亚太区负责人孙铭一副总裁、临床研究运营部早期及免疫领域负责人李志松总监、免疫领域临床开发部负责人陈清泉总监代表强生团队分别陈旻湖教授唐可京教授研究团队分别颁发了荣誉奖杯,充分肯定研究团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

 

image-20250506105317-4

               4吴清琦总监介绍强生研发中心及中山一院的合作情况

image-20250506105317-5

5 我院消化内科陈旻湖教授团队炎症性肠病领域项目牵头数量全国第一

(从左往右:消化内科陈白莉教授、陈清泉总监、孙铭一副总裁、李志松总监)

 

image-20250506105317-6

6 我院呼吸内科唐可京教授团队肺癌领域入组全国第三稽查核查均结果优异

(从左往右:陈艺莉教授、唐蕾教授、唐可京教授、孙铭一副总裁)

最后,在互动交流环节,来自中山一院的研究者们展现出对临床试验的高度热情与专业精神。针对不同专业项目,围绕未来管线合作、立项伦理流程、质量管理、科研产出等核心议题,研究者们强生公司的代表展开深度探讨,热情分享深耕临床一线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专业视角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独到见解,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擘画蓝图

站在全新的起点,双方必将携手同行,共同探索未知的医疗领域,开拓更多元的创新之路,共同书写医疗科研事业的崭新篇章。

Leading PI及研究者介绍

消化内科  陈旻湖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7

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首席专家

教授、主任医师

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任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第一届广东省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分会主任委员,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曾任世界胃肠病组织指南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亚洲炎症性肠病协会主席,亚洲胃肠病协会常务理事;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及胃肠病学及肝病学杂志共同主编,中华消化杂志、中华炎症性肠病杂志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JAMA、Lancet、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Gastroenterology、Gut等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丁颖科技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

陈教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等科研项目30余项,他带领的我院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团队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影响力,与美国、西班牙及以色列等国际知名IBD团队开展密切合作。中山一院炎症性肠病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拥有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多学科团队,年门诊量超过6000人次随访病例超过7000例,牵头成立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中心,建立中国炎症性肠病规范诊疗体系,围绕肠黏膜免疫、肠道微生态和肠道纤维化方向开展基础及转化研究,获得多项研究成果(Nature 2022,Immunity 2021,Cell Mol Immunol  2022,J Exp Med 2019,Nat Immunol 2023,Gut 2022 a, Gut 2022b, Gastroenterology 2020,Cell Host Microbe 2023),为治疗新靶点的临床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近5年,消化内科累计承接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近70项,其中陈旻湖教授作为Leading PI牵头药物临床试验项目39项,含国际多中心项目15项,绝大部分为II-III期药物临床试验,多个项目入组例数名列前茅,推动9个新药成功注册上市。由陈旻湖教授牵头的临床试验中,有5项药物临床试验入组数量位列全国第一2项全国第三,其中联合国内19家三甲医院及韩国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完成的国家I类新药奥拉奇西普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该药为全球唯一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选择性IL-6反式信号传导的抗炎生物制剂,是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原研新型生物制剂。陈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发表该项目研究成果。

神经内科 曾进胜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8

中山一院副院长

神经科学科带头人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南神经疾病早期干预及功能修复研究国际合作基地主任、广东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诊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和脑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脑科学应用学会会长和第六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曾教授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脑卒中后神经可塑性和远隔性损害研究方面具有特色,曾获广东省医学会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卒中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三等奖和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获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杰出贡献奖、广东省回国创业青年之星“优秀奖”、柯麟医学奖,入选“千百十人才工程”广东省级培养对象并获优秀个人奖、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奖和中山大学名医称号。作为执笔人,曾教授撰写多项国内最全面、最具体的疾病诊疗和评价新标准,包括《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和《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临床评估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

曾教授长期从事神经病学临床一线工作,擅长脑血管病的预防、急救、治疗和康复,在卒中后神经网络继发性损害与认知障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对脑血管病预后不良作用和卒中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曾教授已完成国家、省部和地市级科研项目66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项目、973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已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6篇,主编专著8本,参与编写专著32本。

5年,神经内科累计承接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近50项,其中曾进胜教授作为Leading PI牵头国内多中心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8项,含创新药物临床试验项目6项,III类医疗器械1项,包括亨廷顿舞蹈病法布雷等罕见病的新药临床研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等治疗领域有丰富的临床试验项目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教授作为Leading PI牵头开展一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I期临床试验,这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品进入该适应症领域。

肿瘤科/肝胆胰外科中心   匡铭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9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

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

中山一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亚洲肿瘤消融协会(ACTA)主席、全球卓越肿瘤研究中心(CHORUS)共同主席、教育部外科智能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外科组副组长、国家癌症中心肝癌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肿瘤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卫健委肝胆胰外科质控中心主任。

匡铭教授是我国杰出的肝癌治疗专家,曾作为执笔专家编写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编写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肝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编写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等。匡铭教授牵头成立了我院肝胆胰肿瘤及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年门诊量超9000人次,随访超10000人次。匡铭教授牵头建立华南肝胆胰肿瘤生物标本资源库,纳入 10894例具有影像、病理、预后等资料的临床数据库及3800多例具有血浆、肿瘤组织等标本的生物样本库。

匡铭教授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担任亚洲肿瘤消融协会(ACTA)主席、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儿童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匡铭教授牵头完成了全球首个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多中心III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LAUNCH研究),将进展期肝癌中位生存时间突破性延长6.3月,生存率提高57%;并创新性地提出对于伴有门脉癌栓的可切除肝癌患者,术后局部治疗联合索拉非尼能够将2年无复发生存率提高22%,将伴有门脉癌栓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由11-13月大幅提升至30.4月,生存率提高43%(J Clin Oncol 2022;JAMA Surg 2024, 最后通讯)。相关成果直接改写了中国指南,并推动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指南(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指南(ESMO)、美国肝病协会指南(AASLD)、韩国肝癌协会指南(KLCA-NCC)等多部国际权威指南的更新。

近年来,匡铭教授牵头成立华南地区肝癌多中心合作组织(START),联合32家大型医院建立肝癌AI影像辅助诊疗平台,率先提出专家启发式智能影像模型用于预测微血管侵犯、肿瘤新生抗原以及杀伤性免疫微环境评分等复发关键特征。率领团队获批外科智能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3项,并完成2项相关国产化消融智能器械的研发优化。

5年,匡铭教授承接药物临床试验20余项,其中大部分为创新的国家1类新药,作为Leading PI牵头药物临床试验2项,入组速度快,在一项治疗胆管癌的II期药物临床试验中,入组例数全国第二。匡铭教授带领团队严格遵循GCP要求,项目质量优异。

胃肠外科中心  蔡世荣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0

中山一院胃肠外科中心主任

胃肠外科专科主任

大外科副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际胃癌协会(IGCA)会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肠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医师分会临床技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MDT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蔡教授于2008年创办《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任《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提高胃癌外科疗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曾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019年度“胃癌个体化治疗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蔡教授一直从事胃肠外科临床工作,擅长食道、胃、结直肠肿瘤以及胃肠间质瘤和腹膜后肿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与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尤其是胃癌、直肠癌标准及扩大根治手术以及保功能手术,以及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蔡教授率先开展开腹根治标准的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根治手术(膜解剖网膜囊切除+脉络化立体清扫+扩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以及直肠癌保功能手术、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手术,这些手术具有精细、微创和患者快速康复的优点。基于建立的胃肠肿瘤数据库和严密随访,我院胃肠外科中心胃肠道肿瘤治疗效果达国内新高,其中胃癌5年总体生存率达50%,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66.2%。

蔡教授致力于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不断改善胃肠肿瘤患者生存。近3年来,蔡教授共承接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20余项,作为leading PI牵头“新药卡度尼利单抗和COX-2抑制剂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XELOX)在可切除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组例数全国第二。另牵头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IIT)项目2项,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进展期胃癌患者肝十二指肠韧带脉络化清扫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研究”(中山大学5010临床医学研究项目),能很好地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唐可京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1

中山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药学部主任/党总支部书记、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美国范德堡 (Vanderbilt) 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UTSW) Harold C. Simmons综合癌症中心访问科学家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免疫治疗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中山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各亚专科建设齐全,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我科近年来每年收治肺癌住院患者近5000人次,并建立了相应的随访系统。

唐可京教授是中山一院肺癌MDT首席专家,熟悉肺癌的精准治疗和全程管理,作为主要负责人筹建了中山一院“Ⅲ期肺癌多学科联合规范化诊疗中心”和“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该中心是华南地区首家以PCCM为核心牵头成立的Ⅲ期肺癌多学科联合规范化诊疗中心;此外,唐可京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建立了中山一院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MDT团队。

3年来,唐可京教授作为分中心PI承接了3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肺癌临床试验,多个项目入组例数和质量名列前茅,唐教授作为PI的强生(中国)有限公司申办的61186372NSC3001项目的入组例数在全球244家中心排名第二。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Letters、Chest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眼科  万鹏霞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2

中山一院眼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广东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理事、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理事、低视力专委会主任委员、高度近视防治专委员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视力残疾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理事、视觉康复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医院协会眼健康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眼病防治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

万鹏霞教授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万教授近年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国外专业学术期刊40余篇,参与编写眼科专业著作5部,国家级指南共识2项、省级专家共识1项。

3年,万教授作为PI承接的临床试验项目13项,其中11项为前沿的化药/治疗用生物制品/中药I类项目,并承接了1项干细胞治疗慢性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I期药物临床试验,对角膜与眼表疾病、泪道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及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角膜移植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泪道再通术、抗青光眼手术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致力于角膜与眼表疾病、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组织工程角膜、眼表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

肿瘤科  许丽霞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3

肿瘤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访问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曾获国际消化疾病大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胆道肿瘤专委会、肝癌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胆道肿瘤专委会、肝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消化肿瘤综合治疗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州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项目骨干。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Cancer Discover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Gut(3篇)、Cancer Research(3篇)等期刊发表SCI论著20余篇,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与《中国抗癌协会胆道恶性肿瘤靶向及免疫治疗指南》的制定。

许教授长期从事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内科诊治及研究,是我院肝胆胰肿瘤MDT团队的骨干成员,以主要研究者身份开展多项肝癌及胆管癌的IIT临床研究,其中恩沃利单抗、仑伐替尼联合GC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胆道肿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收录为摘要,并被CSCO评为2024年胆道恶性肿瘤的十大研究热词之一。

3年,许教授作为分中心PI参与10余项肝癌、胆管癌及胰腺癌的国际、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其中8项为国家1类创新药(含3项化学药品1类、5项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所负责项目始终保持高质量实施水准,多项研究的入组率排名国内前列。。

 

风湿免疫科  叶玉津教授

image-20250506105726-22

 

风湿免疫科副主任 内科门诊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叶玉津教授目前担任中国女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IgG4相关性疾病学组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风湿免疫学分会副主委,广州市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常委等学术任职。

叶教授参与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子项目负责人,发表SCI收录论著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0余篇。参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3年来,叶玉津教授作为研究者(PI和Subi)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全球/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20多项,其中作为分中心PI承接II-III期化学药品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近10项,涉及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IgG4相关疾病等。多个项目入组例数排名名列前茅,筛败率低,研究质量高,具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

 

消化内科  陈白莉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5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罕见病研究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心理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胶囊内镜协作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学医师分会小肠内镜专业组副组长。在JAMA,Gasteroenterology,EBioMedicine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著。

中山一院消化内科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单位,炎症性肠病(IBD)诊治中心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中心之一,牵头成立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质控评估中心,建立中国炎症性肠病规范诊疗体系,并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了国内最大IBD诊治联合体(广东省IBD诊治联盟),目前IBD中心随访患者超过7000人(其中克罗恩病(CD)患者超过4000人),能保证有充足的研究对象来源,解决了临床研究病例获取困难的问题。在国内最早牵头开展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研究。

5年来,陈旻湖教授作为Leading PI牵头,陈白莉教授作为PI开展了20多项创新的化药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的II-III期药物临床试验,其中国际多中心8项。陈白莉教授高度重视临床试验项目,负责大部分炎症性肠病临床研究工作,入组速度快,项目质量高,多个项目入组例数排名名列前茅,多个新药成功注册上市。

胃肠外科  张信华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6

中山一院胃肠外科中心专科副主任

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间质瘤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胃肠道肿瘤(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等)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在Clin Cancer Res、Int J Surg、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等期刊发表论文超过30篇,是国内多项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和共识的主要执笔专家。

3年来,张教授共牵头开展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IIT研究)4项,参与全球III期新药临床试验2项,并在2项国内桥接试验中入组病例数领先,在胃肠道肿瘤新药临床试验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胃肠外科  彭建军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7

中山一院胃肠外科中心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现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药物临床研究数据核查专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一、二、三届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第一届消化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第一、二届消化道肿瘤MDT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第一届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第一、二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抗癌协会第十届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道肿瘤个体化治疗,对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特别是化疗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每周门诊量约200人次(含互联网医院)。近3年,主持参与40余项国际、国内多(单)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其中GCP新药临床项目20余项,I期项目3项,多个新药上市注册研究并成功上市,担任关键SUB-I参与了胃癌CLASSIC研究、RESOLVE研究、ORIENT-16研究等,结果被NCCN/ESMO/CSCO指南引用,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的“胃癌个体化治疗关键技术的创新与胃癌个体化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山一院胃肠外科中心是外科与内科治疗协作的胃肠道肿瘤多学科治疗中心,是中山大学胃癌诊治中心。科室整体实力被公认为全国同行的领先水平,特别是胃肠肿瘤的诊治在国内、国际具有较高知名度,中心拥有全国最早的胃、肠肿瘤单病种随访数据库。

 

I期临床试验中心/心血管内科 陈艺莉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8

中山一院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

I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

现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核查中心国家级检查员及会审专家、广东省检查员和专家评审会评审专家、广东药物临床试验专委会常委,作为组长和会审专家参加多次国家局的临床研究数据现场核查和专家评审会、机构及专业复审。在药物/器械临床试验设计实施、药代动力学、不良事件监测、耐受性评估、质控核查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长期在心脏重症监护室工作,擅长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危重病、各类心肌病的诊治及重症康复治疗。现任华南心血管罕见病联盟执行主席。组织团队建立心肌病专病库,主要从事心肌病及心肌肥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论著20余篇,主持包括国自然基金在内的基金5项,获得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和参加多项横向课题研究:血脂康研究、复方丹参滴丸研究等,研究涉及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心肌病等范畴。主持和参与60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如Compass研究(入组例数名列前茅)、华为心电项目(牵头医疗器械临床试验)、Lifnox研究、LCL696研究、TARGET研究、POSITIVE研究、DAPA- HF研究等。

近年来,陈艺莉教授参与I期临床研究近40项,其中健康人项目7项,作为PI承接I期药物临床试验10余项,其中GNP项目快速高效完成I期研究后,继续作为Leading PI迅速开展II期临床试验,带领研究团队高品质、高效率完成我国南方地区第一个高加索健康人I期临床试验项目。

I期临床试验中心/特需一科 元刚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19

中山一院特需一科(老年医学科)副主任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

I期临床试验中心副主任

现任广东省医疗器械管理学会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五届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关村玖泰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创新联盟早期临床/BE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老年医学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0余年。目前我院老年医学科在处理老年疑难、危重病症上疗效显著,在学术、科研上优势突出,以老年重大疾病防治为重心,通过临床技术创新,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以及临床转化医学研究和相关基础研究,来促进老年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元教授擅长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老年病的诊治,对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管理有丰富临床经验。

元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药械临床试验,近年来,作为PI承接I期临床试验6项,参与I期、II期临床试验30余项,其中健康人项目7项,带领研究团队高品质、高效率完成我国南方地区第一个高加索健康人Ⅰ期临床试验项目,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该项目研究成果“Pharmacokinetics,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Tenapanor in Healthy Chinese and Caucasian Volunteers: A Randomized, Open-Label, Single-Center,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1 Study”。元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关注患者报告结局领域,并以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Network Open发表“Application of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ments in Clinical Trials in China”。在临床试验的药代动力学、不良事件监测、耐受性评估、质控核查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皮肤科  陈木开教授

image-20250506105317-20

中山一院皮肤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现任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老年健康保健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皮肤美容与化妆品科学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皮肤性病学管理分会常委及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常委。

陈木开教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皮肤科的临床医疗工作至今20余年,对各种皮肤病,如色素性疾病、痤疮疤痕、太田痣、鲜红斑痣等损容性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疑难皮肤病的诊治、皮肤光动力治疗和皮肤美容激光技术。至今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国内论文、SCI文章,包括《英国皮肤病杂志BJD》、《JAMA dermatology》,以及《J Am Acad Dermatol》。

3年来,陈教授并参与了多项II-III期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质量优秀,作为Key-Sub I参与的III期“阿达帕林盐酸克林霉素复方凝胶治疗痤疮”项目入组数量全国名列前茅。